项目利用已购置土地建设生产车间、辅助用房及其他工程等,新增生产设备、检测设备、公辅设备及其他设备。
在巨头林立的一众中国光伏企业中,成立于2006年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,是国内较早规模化从事光伏技术研发和光伏产品开发、制造的企业。2022年上半年晶科能源业绩同比大幅增长,实现营业收入334.07亿元,同比增长112.44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.05亿元,同比增长60.14%;经营性现金流22.3亿元,同比增长481%。

受国际局势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,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剧。据BNEF(彭博新能源财经)数据,2009~2020年,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过80%,下降速度远远领先于风电、燃气发电和煤电。其中欧洲市场占比最高(27%),中国(26%)、亚太(20%)和新兴市场(19%)均有较高贡献,北美市场占比较低(8%)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受益于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,晶科能源已经成为龙头光伏企业之一。从默默无闻到制霸全球光伏产业链,中国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。
不但境外生产、销售受到国际政治关系、国际市场环境、法律环境、税收环境、监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而且境外销售通常以美元、欧元、越南盾等外币进行结算,汇率波动将直接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影响。要知道,电池效率每提升0.1%,都需付出极为艰难的努力。四、特变电工:与双良、晶科签超1800亿元长单年三季度,特变电工签订了多项硅料长单销售合同,采购对象包括双良节能、晶科能源等,新增的多晶硅销售量约69万吨,销售时间主要为2023年至2030年,协议总金额超过1800亿元。
未来5年间,通威股份将向上述买方供应多晶硅144.22万吨。此前,特别电工在2021年分别与上机数控(603185)、青海高景和晶澳科技(002459)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,供货期均为5年左右,总共将销售多晶硅40.375万吨,合同金额429.641亿(按签订日硅料价格估算)如今王者归来,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,还是那个熟悉的氛围。需求增长价格回升2020年以来,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,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出现大幅增长,而上游硅料企业新增产能释放有限,多晶硅出现供需偏紧,导致其价格持续上涨。
08金融危机之后,市场需求疲软,2009年多晶硅价格出现大幅跳水。至此,拥硅为王时代再现!硅料四大天王在近年来光伏行业高景气度下,随着硅料价格持续上涨,光伏企业特别是上游硅料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大增,赚得钵满盆满。

2008年及以前,受欧美补贴政策刺激,光伏市场需求出现井喷。也就是说,未来3年里,国内光伏产业总产能将超出全球总需求的2倍左右。2018-2019年,随着531光伏新政的出台,国内光伏市场增量需求下滑,多晶硅需求量受到一定的冲击,其价格在2019年末被打到10美元/公斤之下,最低维持在8美元/公斤左右。由于当时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电池与组件生产端在国内,而原料端和市场端却在海外。
产能过剩风险犹在在拥硅为王的大背景下,龙头企业也在纷纷扩张产能。监管出手约谈然而,由于近年来多晶硅价格不断攀升,但光伏行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特别是硅料领域,导致产业链下游不仅利润低薄甚至有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的情形。这相当于是把生产制造的能耗污染留给了自己,把清洁能源奉献给了国外。伴随着近两年来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,多晶硅再次成为了光伏行业的宠儿,一个拥硅为王的时代又悄然回到了人们的视线。
作为产业链上游最核心的多晶硅产品,由于当时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我国硅料加工企业不得不从海外大量进口。近日,一部分光伏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2022年前三季报或业绩预告。

从2011年中的大约75美元/公斤到2019年底的不足10美元/公斤,再到2022年中的大约45美元/公斤,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,多晶硅价格走出了一个V字形。因此,这对于光伏行业整体长期发展极为不利。
此外,其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毛利率高达73.98%,位居光伏行业第一。仅上述四大天王今年底多晶硅的总产能就达到94.5万吨。到2013年底,多晶硅价格下跌到20美元/公斤左右。至2022年7月份,硅料价格已经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。其后数月价格均维持在30万元/吨之上的历史高位。其前三季度净利润额已经是去年全年净利润57.24亿元的2.6倍左右,创历史最佳。
10月27日,大全能源发布2022年三季报显示,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46.77亿元,同比增长约2倍;归属净利润150.85亿元,同比增长2.4倍。通威股份于10月20日发布三季报显示,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20.84亿元,同比增长118.60%;归属净利润217.30亿元,同比增长2.66倍。
把握行业发展的尺度,光伏产业才能走得更健康,更稳健,景气度也能更持久。不同的是,时过境迁,舞台早已换了主角。
多晶硅多晶硅价格大变局曾经,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。正可谓是:得硅料者得天下!自08金融危机之后,多晶硅价格便一泻千里,从最高约500美元/公斤迅速回落至几十美元/公斤的时代。
加之国内企业突破多晶硅技术瓶颈,随着产能释放和供需趋于平衡,多晶硅价格已经下降至50美元/公斤左右。不过,过早过快地产能大扩张,也会对光伏行业整体发展极为不利,未来甚至可能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,造成行业发展混乱的局面。其中,有着硅料四大天王之称的通威、协鑫、大全和新特等四家巨头公司业绩纷纷大涨。新特能源近日发布的今年三季报显示,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59.31亿元,同比增加99%;归属净利润为96.50亿元,同比增长2.2倍。
在随后的大约5年时间里,国产多晶硅产能逐渐释放,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快速增长,多晶硅供需在整体上维持基本的平衡,价格大体围绕25美元/公斤上下波动。不仅三季报营收突破千亿,而且净利润也是行业之首。
然而,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国内硅料扩产规划总规模超过200万吨,产业链下游的硅片、电池和组件环节的总扩产规模将近900GW。此番监管出手约谈,有望缓解产业链发展不平衡,促使光伏产业回归理性。
从一定程度上说,保持合理适度的产能过剩,是有利于光伏行业降本提效,有利于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。可以说,中国光伏燃烧了自己,照亮了他人。
由于多晶硅技术被欧美、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垄断,产能扩张也有限,彼时多晶硅的价格从最低不足10美元/公斤一直飙升到400美元/公斤之上,最高一度触及500美元/公斤。有鉴于此,为深入引导光伏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,今年10月9日,工信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约谈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,引导相关单位加强自律自查和规范管理,严厉打击囤积居奇、炒作哄抬价格等行为。据行业分析预计,到2025年底,我国多晶硅的总产能将达到300万吨以上,可生产组件超过1000GW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从2021年初的8万元/吨上涨至如今的30万元/吨之上,硅料价格净增长了大约3倍。
可以看到,硅料四大天王今年的业绩纷纷大涨,盈利同比均实现数倍的增幅,成绩斐然。然而据CPIA预计,在乐观情况下,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仅330GW。
其中单晶复投料价格最高突破31万元人民币/吨(约45美元/公斤)。其后2年,由于光伏市场需求萎缩和产能增加,导致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。
在多晶硅方面,根据各企业今年初的发展规划,到2022年底,通威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3万吨,协鑫科技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36万吨,新特能源的多晶硅产能将达20万吨,大全能源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15.5万吨。此外,协鑫科技于10月16日发布了前三季度光伏材料业务(主要包括多晶硅和硅片)的主要经营数据显示,其前三季度光伏材料业务利润约127亿元,创历史最好成绩;第三季度颗粒硅产量占比已提升至45%左右,成为其业绩增长的新引擎。